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本文转自知乎:原文链接
问题:昨天我们这里一个十三岁的女孩跳楼了,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心理承受能力如此差?
怎么说呢,比起年轻人心理承受能力变差导致自杀率上升,我倒觉得生命价值被无限制削弱导致自杀率上升更靠谱一些。
我父亲是个很典型的上一代苦干之人,家境穷困,又是家里唯一一个读书的人,毕业以后被分到四川一个犄角旮旯里工作,熬了不知道多少年,如今再看时,身上也才有了些从容。
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,他常爱和我讲人要奋斗,于是总是翻来覆去给我讲述他的悲惨童年。
说实话确实很悲惨。
家里五个孩子,他作为老大可以说天天被打骂,一边读书一边干农活,每年除夕夜的时候,一家人围在一起,对着几块猪皮流口水。
最难的时候,家里甚至连个土房子都没有,全挤在河沟旁边的一个木棚里。
这种艰苦的程度,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可以说大为震撼,于是我问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问题。
我问我父亲,他怎么没有想过去死呢。
父亲脸色一僵,以为我是智障,但他还是回答我了。
他说怎么可能会想到死呢,他还得读完书去挣钱,他还必须得结婚生子,还得在老家修新房子。
我说这些事是一定要去做的吗。
他回答我,是的,人活着不就为了这些。
从这里可以很轻松地看出,在许多上一代人心里,生命是一个固定价值的。
传宗接代,富贵还家,等等,这都是生命价值。
只有完成了这些事,才算是践行了生命的意义。
就好比我父亲常说只要我结婚生子,他下一秒就可以安然去世。
只是有些遗憾的是,他的选项大概只剩下长生不老和死不瞑目了。
拥有一个用来衡量生命的价值取向,对于人的厌世性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,那么相应的,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会选择自杀呢。
很简单,他们无法给生命赋予价值。
或者说,没办法赋予那么高,那么坚韧的价值。
因为如今的社会,就是这样。
思想的启蒙过早,却又无法落在踏实的土地上,以索取的姿态来到世界,却又发觉并不被外界所需要。
这就是一个年轻人的常态。
他们接管了上一代身上遗留下来的教育体系和认知宣传,却又在与时俱新且残酷无比的现代社会产生迷茫。
于是,疑问首先产生。
我为什么一定要成家立业,我为什么一定要光宗耀祖,我为什么一定要以某个特定的目标去生活。
再然后产生冲突。
教育和思想冲突,家庭和自我冲突,想象和现实冲突。
最后,就是失去赋予生命价值的能力。
也可以说,他们发现了生命本身就没有任何原生意义。
那么到这里,失去生命的恐惧就已经被大大削弱,死亡成了一件不是那么难以接受的事。
抛弃没有价值的东西,就和你某一天走在路上随手丢下棒棒糖的糖纸一样,你不知道它有什么用,捏在手里也没有意义。
那不如扔了吧。
所以如果你说他们自杀是因为仇恨亦或者恐惧,我反而会觉得是因为迷茫。
这样的死亡称不上是一种不幸,却不免让人觉得有些疲惫。
因为这样的死亡,是一种必然。
在可预见的将来,一切似乎并没有变好的契机,巨量的信息会越来越早地涌入年轻人的脑子里,他们会通过短视频,书籍,电影,游戏等多方面的事物,来使自我思想远远高于家庭。
但我说了,思想无法踏在坚实的土壤上的话,那是一种灾难。
而绝大多数年轻人的思想,已经和名为家庭的土壤,相隔太远了。
与之再有愈发猛烈的贫富差距,和似乎永远吃不到尽头的人口红利。
或许三十年前还有人会告诉年轻人,你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世界添砖加瓦。
但三十年后,这种低廉的意义都已经消失不见,年轻人能够从社会得到的最大反馈就是,你并不被任何事物所需要。
家庭不需要你,工作不需要你,社会不需要你,人世间的幸福美满也不需要你,如你这般的人多如牛毛,且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。
你的生命如同荒山上的一株贱草。
要么就犯贱,要么就枯死。
有些年轻人大概并不想犯贱,所以他们死的很悄无声息。
而像我这种犯贱的,则在努力践行着一株衰草应有的生命,汲取着微弱的养分,然后活到哪天算哪天。
有些人也许会说,难道生命的意义不应该由自己赋予吗。
这句话是对的,可惜还有下半句。
赋予意义的生命,最终也需要落在现实里去实践。
对我而言,我无意抨击什么,或者借题发挥,因为我是无所谓的性子。
我不在乎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年轻人在我写作的时候,从高楼上纵身一跃,摔个银瓶炸裂一声响。
我同样也不在乎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年轻人在幸福生活,在骑着大马,举着牌匾,生活幸福的如同蜜糖。
无所谓,都无所谓。
因为我眼里的生命一文不值,那么全人类都一文不值。
我只是在思考。
如果一座山上,漫山遍野都是随风飘摇的衰草。
你会说需要一场雨吗。
我不会,我会说这座山,需要一把火。